割炬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割炬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部分区县扶贫盲目跟风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0-11-22 00:38:42 阅读: 来源:割炬厂家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然而半月谈记者在陕西一些县区采访发现,在基层扶贫中存在一种趋势,即周边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这样盲目跟风,缺少差异性思维,导致种植数量上涨,产品滞销,农民不仅挣不到钱,还对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越发迷茫。

半月谈记者在陕北一个贫困村采访,就碰到这样的困局:作为红枣的主产区,该村大力发展红枣产业,但近几年红枣连续遭遇歉收或滞销。当地政府为了扶贫,仍鼓励增加种植面积,导致红枣不但没有收成,农民还得为烂在地里的果实发愁。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的红枣产区之一,是中国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推动下,发展红枣产业成为陕北多地扶贫工作的主要选择。

李家沟村(化名)是陕北一个普通的村落,村里刚通过移民搬迁住进了新房。但村支书李方圆(化名)因红枣犯了愁。“我们村不在红枣的优产区,土壤和气候条件根本不适合种红枣。优产区的红枣个大、皮光、肉厚,但我们村种出来的个小、皮涩、肉少,在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李方圆说。

但在十多年间,这个当地的重点扶贫村,却被多次规划为红枣种植区,要“家家户户有枣园”。对此,李方圆也不理解,他说,2011年左右,县里推广种红枣,每亩补贴200元,全村600多名村民中很多人响应,但种出来的红枣品质不行,加上村子比较偏远,卖不掉只好自己吃。去年县上又要求村民扩大红枣种植面积。“说实话,村里人现在热情不高,现在1000多亩红枣基本都烂到地里,还要扩大。”李方圆说。

李志高(化名)家是村里的贫困户,2011年左右响应干部号召种植红枣。“我当时种了3亩,一方面想着是有政府补贴;一方面也是认为政府指导的,应该还是会有前景。”

但红枣并没有为李志高带来预想的收益。他说:“去年的红枣卖不出去,我根本就没收打。村里人有的把红枣喂羊了,还有的人因为红枣卖不上价,就把树刨了,改种庄稼了。”

红枣“败了”,现在对搞什么产业,李志高也比较茫然,太多的钱投不起,投钱少又合适的产业还不知道在哪里。

李方圆说,很多扶贫项目都是政府给钱,农民种植。农民往往是哪个项目给钱,就上哪个项目,导致很多项目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贫困户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一旦失败就很难“东山再起”。

2015年10月底,陕西某市林业局在红枣产销情况通报会上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年该市红枣种植面积为170万亩,产量达到67.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截至当年10月底,红枣仅销售了13.49万吨,占全市红枣总量的五分之一,销售价格也从前几年的每斤2元多一度跌落到两三角钱。

“红枣滞销存在多重因素,但不可忽视种植面积剧增、产量不断扩大的因素。去年全国红枣过剩,陕西、新疆、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红枣主产区价格都不同程度下跌,导致红枣市场出现销售难。”陕北当地一位红枣种植户说。

李方圆认为,产业扶贫是个好举措,就怕政府好心办坏事。“农民要富起来,必须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我们村刚刚发展的光伏产业,上面能发电,下面能种地,利于环保,也不浪费土地。”

作为移民搬迁的典型,李方圆在产业发展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产业不能太多,也不能单一,既要有规模效应,也要差异化。”李方圆说,“政府扶贫是大好事,我们也希望政府在扶贫产业发展决策上,能多想想,多听听,让我们农民真正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蒋秋桃在今年两会期间曾呼吁,要谨防扶贫产业产能过剩。“在对口帮扶过程中,一些部门选择的扶贫项目多为农林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和初级加工业。如果相邻村镇发展相同或相近产业,极可能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短评:扶贫产业须精挑慎选

精准扶贫,一在精,二在准。精就是要把产业做精做强,准就是要定向打靶,扶到根上、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如何精而准?关键要找准路子、因地制宜。政府在引导扶贫产业时应避免贪大求猛,避免扶贫产业同质化,造成内部资源虚耗,增加无效供给。应当实行差异化竞争,让每个产业向优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

扶贫工作应尊重市场规律,减少盲目生产,要从向产量、规模要效益,转变成向质量、品牌要效益。在与市场对接时,应从全国与区域不同层次,增强预警机制,做好产业规划,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与挑战。

牛黄上清丸的功效及作用

金地连解毒片的功效及作用

八正片的功效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