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炬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割炬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心理分析如何运用心理分析法必读书籍-【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21:56:25 阅读: 来源:割炬厂家

前言:此文非我所写,只是作者的文笔之好已经全面深入写出了我的一些交易心得,虽未曾与此文作者谋面,但是我想他一定是一位有深度的投资管理人士。美文共赏。

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是期货市场中流行的两种分析方法。而心理分析法完全可以作为另一种分析法独立出来,因为对比前两种分析法,它有着不同的原理,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独到之处。

如何运用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的特点

1.基本面分析法

基本面分析是一种客观的分析法,它以价值回归理论作为分析基础,以追寻价格变动的根本原因作为主要途径,以期达到对市场未来走向的较为准确的预测。基本面分析主要涉及: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气候因素,中央银行干预因素,结转库存,产量,产情,气候因素等。

2.技术面分析法

如果说基本面分析走的是"价值到价格"的分析思路,那技术面分析则可以说走的是"价格到价格"的分析思路。技术面分析法是以"历史价格"为参考来预测"未来价格"的分析方式。它是一种主观的分析法,是一种通过人们的主观经验来判断市场未来走向的分析法。

3.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是一种从"市场心理到价格"的分析思路。其定义是,在市场方向即将逆转或维持原方向的临界点时,通过推测市场主导势力控制者的心理价格定位,以此为基础,分析主导资金的流向从而判断未来市场走向的方法。毋庸质疑,市场的大方向决定一切。在期货市场运用心理分析法意义重大,因为期货市场是一个人对人的市场,它的参与者是"人"以及受"人"控制的投资机构,而资本流向都是通过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反映出来的,所以市场方向是受人的心理因素控制的。换个角度考虑,也就是说,资本流向掌握在市场参与主体--"人"的手中。资本受人控制,所以大众的共同心理对市场走向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运用心理分析法完成一次操作的原理在于:价格波动始于公众心理价格的不统一,始于基本平衡态的打破。在市场混乱时建仓,价格会在一个新的公众心理"共识"的影响下受到追捧或打压,直到出现一个公众心理可以接受的大众价格。在这个价格上,多空双方的势力再一次基本均衡,市场才又开始基本维持盘整态势,一个上涨行情由此结束。我们获利了结,一次操作完成。我们所要把握的就是,公众心理达成新"共识"时的市场方向。

市场方向的控制者"人"本身就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在参与市场的行为中,投资者总会凭借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基本面因素做出买卖决定,投资者便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来对待市场。由于单纯地运用客观操作或者主观操作,投资者们各持己见,不可能达成市场方向预期的完全统一。笔者时常看到,投资者由于单纯运用一种分析法操作,在下单的一瞬间,脸上仍带有迷茫的神色。这可以从侧面看出,市场参与者在下单的时候心态很不稳定,而这正是因为前两种分析法"偶有冲突"造成的。价格波动的原因也可以因此说成:同时具有两种情态的投资者,依据他们不同的心理预期,不断磨合的过程。

心理分析法的优势正是因为,它既包含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是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模糊"分析法。

因同时具备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的特点,所以从理论上讲,心理分析法更好地融合了两者的优势,以投资者心理预期为基础,以一个更中立、更平和的态度预测市场方向,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

心理分析法的优势

1.它打破期市的三个传统理论依据,抛开旧策略、旧思路

它打破古典经济学中的平衡概念。

价值不完全决定期市价格,价值规律在期市交易中不为实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平衡"说的是一然在理论上说的通,但是这种"平衡"的前提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期货市场中出现过,这个理论也就不适宜在期货市场中应用。由于买方和卖方都想从市场参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就必然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再加上期货市场含有较多的投机成分,必然会加剧其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这样,频繁的大幅度波动往往会歪曲供求曲线,使得以供求曲线做判断依据的投资者做出歪曲的理解和盲目的市场行为,造成对市场方向判断失误的增多。

因这种"平衡"在现实的期货市场中不存在,那么"等价交换"所依据的价值量就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所以价格就不完全由价值来决定。期货市场中常常可以看到价格长期飚升不回落,也就是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周期太长,价格长期偏离价值。投资者一次次在自己认为的高点沽出,但总被不断创出的新高一次次挫败。期货市场真正的"顶"只有一个,凭价值规律为预测基础的成功几率很小。在期货市场中运用价值规律作为分析价格的基础是不牢靠的,也是不很实用的。

所以,古典经济学里的平衡概念在期货市场中是行不通的,期市价格不完全由价值决定,价值规律在期货交易中不为实用。

承认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供求关系。

以往的经济学体系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对供求关系有一定的反作用"似乎已成为真理。但是在期货市场由于其特殊性,运作结构不应该以一般的商品买卖来定论。经济学体系里的所谓"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在期货市场理应升级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对供求关系起决定作用"。因为如果一个市场搀杂了较多的投机成分,那么这个市场暂时就不会是一个仅仅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市场。相反,随着投机势力的强大,价格越来越倾向于决定供求关系。一旦市场价格到了一个关键的点位,人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依据自己的判断或听取分析师的建议做出买卖决定。

如果更多的投机者倾向于做空某种商品,那么此种商品的价格会不断下降,而价格下降本身也会刺激更多的参与者一起做空,由失望型地抛售变为恐慌型地抛售,价格暴跌,从而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自我践踏式的下跌。从市场参与者单纯地依据价格做出做空决定,可以侧面地反映价格在影响供求。如果更多的人抛开了一切其他因素,跟随市场大方向盲目疯狂地做空,那么,价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供求关系。因为那时侯,部分小散户的跟进对市场也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促使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单纯地根据价格的高低做出买卖决定。价格由此决定供求。

多数参与者参与市场是因为价格不断地下跌,才做出卖出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例如,在外汇期货市场中,1997年12月7日的美元兑日元合约遭到史无前例的疯狂抛售,3小时内从131.53泻至125.80,狂跌573点!虽当时日元有基本面的重大消息支撑--日本政府决定实施一次性动用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方案,但是,凭借这条利好消息并不足以让日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大的涨幅。这是因为,美元兑日元接近价格的强阻力位,由久攻阻力位不破的"失望型抛售"到接下来在利好消息作用下的"跟进型抛售",最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恐慌型抛售",导致美元兑日元产生如此巨大的跌幅。由于对价格的恐慌心理市场参与者不由自主地统一行动起来,不间断地对美元进行打压,所以,恐慌型抛售最终使投资者对美元彻底失去了信心。美元兑日元不断暴跌的价格引发了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决定了供求,假如是单纯的"供求决定价格",则不可能产生这种自我践踏式的打压。

再如,以技术面做分析的投资者,是在一种历史价格的基础上推测未来价格。期货市场单纯地按照这种分析方式进行买卖的人,大有人在。按照历史价格操作,这也是一种由价格决定供求关系的表现,否则期货市场就不会出现很规则的双顶型、头肩顶型、上扬三角形。参与者参照历史价格操作时感到畏惧或者以此为下单动机和理由,并在每种图形的关键点位上观望,或逆市操作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很好地说明价格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买卖,决定了供求关系。

所以,在期货市场中价格的确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供求关系。

否定期货市场纯理性化,认定市场的运转不单纯受其自身的理性和逻辑性控制。

像埃德温·哈勃提及的"宇宙的产生缘于一次大爆炸"这样的学说,在过去并不会普遍地被常人所接受。原因是人们基于一种心理,即,世界是完美的理性的,导致对现实的解释存在偏向性,并且不由自主地否定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在经济学里也一样,假如在一个无规律的市场赢利,是绝不会有准确的赢利模式的。这是投资者不愿看到的,不愿承认的,也是他们所恐惧的。这是大多数人更乐意承认"理性市场"理论的原因,并且很多经济学家也是理性市场的支持者、拥护者的原因。而且现在的市场分析也正是基于市场理性化的理论。

如果市场是纯理性化的,就会通过指标把价格预测得天衣无缝,还会导致参与者的意见很统一,价格波动就会趋于一致。但是,由于诸多因素,这种现象从来没有出现过,而且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上述现象只能解释为:一个意见不统一的半理性市场在引领参与者做出买卖决定。如果市场是理性的,何以解释价格频繁波动的现象?另外,市场理性化理论也牵扯到一个价格的周期回归问题。以"理性"的周期回归理论来预测市场的大方向也是不准确的。例如,据此周期理论推算,加之今年年初市场人士预期日本中央银行将干预汇市,阻止日元"过度"升值以刺激出口,普遍推测日元期货合约会从年初的价位贬值到年底的125.00左右。但是从目前来看,日元长势极佳。日本中央银行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市场方向。干预只能是在市场方向大致明确的基础上,减缓日元的升值速度,但却不能主导其方向。遂使得日元步步升值到现价位108.12。政府不得不出台很多的改革方案,以降低日元过度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对据此理论长线做空日元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再如,众所周知,每年的3月和9月是日本的一年度结算和半年度结算时期。曾经做外汇期货的人都会在3月或9月的月初开仓大量买进日元,日本年度结算后再获利平仓。近几年却发现这个机会越来越不容易把握了。原因在于消息普遍被市场提早消化,加上大型的投机基金的兴风作浪,夹杂了过度的投机成分,市场也就不太容易受其自身的理性和逻辑性控制。一切理论的适用性都是在市场中体现的,是市场在引领我们期货投资者,指引我们该怎么去做。任何太过偏信"理性化周期理论"的操作行为都是违背市场本意的。而与市场"作对"的人也无疑是自取灭亡。由此可见,市场的运转不单纯受其自身的理性和逻辑性控制。

2.以全新、独特的理论作为市场分析的基础

心理分析法否定了诸多传统理论有其新的理论依据,就是:追踪市场行为的动机,谋求动机中的共性,把握市场方向,顺势而为,博取利益。由于市场心理先行于市场行为,所以,以市场心理预期为基础,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未来动向。单纯地依靠技术分析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去年12月5日星期五晚间接近22点的时候,欧元的5分钟均线一次大幅上涨后做出一个类似双顶的形态。因为北京时间晚上21:30分要公布美国的11月份非农业就业人数,在数据公布以前市场有传言,就业人数要大幅减少,所以在21:30分之前的十几分钟走出欧元的一波上涨行情。数据公布后,受获利回吐和"传闻时买入、证实时卖出"的影响,美元/欧元开始完成双顶的另一半。很多分析师就技术分析的图形来看建议"做空欧元"。许多人就盲目地加入做空的队伍。试想一下,受利好消息影响,汇价大幅走高后所出现的获利回吐,会将汇价压低到利好消息出台前的价位吗?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叫"获利回吐"了。所以,欧元汇价在M头的腰部稍做盘整,随即大幅上扬,收盘时再创1.2179历史新高。有些人埋怨说市场与自己作对,其实,根本就是他自己不跟着市场走。这也说明,太过单纯地使用技术面分析,忽视市场心理价格是不可取的。

心理分析法打破传统的预测模式,不过分看重历史价格所形成的"规律",亦不太看重消息面带来的影响,其出发点就是"市场心理"。心理分析法追踪到的是未来涨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一个靠历史价格猜测的传统模式。

3.表现形式独特

心理分析其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在此我只举一例:通过K线图看心理分析法。有人一定会说,那不就是技术面分析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技术面分析着重看的是图形,历史价格所留下的图形,用观察图形得来的专业感觉勾勒出另一半"即将出现"的图形,着重于图。而心理分析法则是,当价格接近关键点位时,一根K线从开始到这根K线收完的全过程,透过此过程窥视多空双方的力量对比、阻力位的强度,等等。心理分析法也看连续的几根K线收完后的形态,但不是图形。

心理分析法的应用

实用性支撑一种分析法在市场中存活下去。由于心理分析法揣测"市场心理",因此它更适用于一个公平的"无庄市场"。在此,我举几个外汇期货的应用实例:

1.2003年12月10号,从15点到17点之间短短的2小时里,美元/日元从106.75狂升198点至108.73,这个情况许多投资者根本没有想到,此时没有追空日元的人也后悔莫及。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当时的具体经过。在此之前,日本央行曾经多次暗示日元是"不正常"的走高,虽然投资者也预料到日本央行会干预,但没有想到日本央行会在非整数点的点位106.75入市干预。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10日凌晨4点,美元/日元在小时图中收了一个长长的下影线,足足37点,日元最高触及的就是106.75这个价位。较长的下影线说明有巨额资金在做空日元,随即美元/日元展开三角盘整,这说明破位上行是必然的。果然,美元/日元在107.39破位,开始一度走高达134点。这次做空美元/日元的正是日本央行。日本政府在106.75干预了汇市,当时,美元利空消息已经出尽,所以,日本央行在这个时候干预外汇市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此次美元/日元的"意外"走高,应在投资者预料之内。用心理分析法虽不能准确预测出在106.75处,日本央行会干预,但是一定会分析预测出,美元/日元一定会在三角盘整后破107.38阻力位并将大幅上涨。

运用心理分析法在这次分析中把握了以下5点:

第一,日本央行将干预汇市以成定局,只是干预时间和具体点位没有得知。第二,美元利空消息已经出尽。第三,下影线是转势的预兆。第四,三角盘整为转势的条件。第五,K线图在108.38强阻力位轻易突破。

2.2003年12月14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其故乡提克里特的地下室被美军捕获,并通过DNA检测验证实其身份,外汇市场出现了久违的美元利好消息。但当时是周日,外汇市场正处于休市状态。市场预期在下周一开盘欧元将会跳空!果然,周一刚开盘,欧元即跳空达132点!随即在1.2143附近站稳。为什么会在1.2143附近停留呢?从心理因素分析,开盘就跳空价格停留的价位必定是强阻力位!此价位是投资者不敢逾越的心理价格。再结合技术面分析:1.2143正是欧元240分钟均线的强支撑位,在此价位停留和盘整的越久,就越发显示出此支撑位的支撑强度。况且,萨达姆被捕后的美元暴涨属于新闻市的结果,等消息逐渐被市场淡化,欧元一定会慢慢走强,出现回补跳空的缺口。结果,开盘十几分钟,欧元便在1.2143处做出双底形态,这坚定了投资者对跳空回补的信念。整整一天,欧元都处于试图回补跳空的缺口。截至16日凌晨,欧元到1.2278高位,已经回补了跳空留下的缺口。运用心理分析法并结合技术面的图形,在15日的赢利理应颇为丰厚。

所以,运用心理分析法在本次操作中把握了两点:

第一,萨氏被捕,属于新闻市,消息所带来的行情固然猛烈,但随着市场对此消息的淡化,这种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最终一定会回补跳空的缺口。第二,在1.2143的心理支撑下,欧元一步步稳健地走高。可以说1.2143就是市场不敢继续推高的强阻力位,跳空停止并且盘整已久的价位就是当天欧元的最低价位,可在此价位大胆地持欧元多头。

由上述两个实例,不难看出,运用心理分析法的实效性很强,在市场中运用此法将带来颇为丰厚的利润。如果能够结合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将会使此法的运用近乎完美,给投资者带来更为巨大的盈利回报。

总之,心理分析法以全新的理论,独特的表现形式,为诸多投资者所应用,盈利颇为丰厚。它填补了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的空白,使偏理性和偏感性的预期分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对市场做了一个更准确的预期。

实验心理学的调查一再表明,投资行为的"有悖逻辑",有不少其实是常态。譬如,炒股人手中持有A和B两支股票,在A股上升了30%,而B股亏损了30%的时候,几乎有90%的股民会倾向于卖掉A而保有B。尽管经验告诉我们,更为可能的是,A会继续上扬而B将持续下挫。

另外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是大多数股民会倾向于购买并保有1000股10 元的股票,而不乐意去买10股1000元的股票,为10元股上升为12元要比千元股上升为1200元容易得多,尽管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和人们的倾向偏好往往相反。

对于纠正第一种偏向,华尔街的格言是"追高不追低";对于如何匡正第二种偏向,行家的口头禅是"贱股最贵"。

两位犹太裔美国学者A.Tversky和D.Kahneman, 分别执教于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曾设计过不少巧妙的心理实验,以揭示出人们的取舍,常常属于前是后非、自相矛盾的。他们的研究可以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添加注脚。在此试举一二:

实验一

在新年晚会上,你有一个机会丢一硬币。

如果出现正面,你可以赢500元;若是反面的话,则你得赔上300元;

如出现正面,你可获得200元,假如是反面,你什么也得不到。

参加实验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拒绝游戏A,而乐于参加游戏B。我相信,你我也会倾向于作同样的选择。略经计算即可明白,游戏A和B的条件完全相同:作为A的

参加者, 你有50%的机会能赢500元,不过运气差的另一半机会,你会赔出300元。作为B的参加者,你有一半的机会能赢200元,不过运气差时的另外50%机会,你不赢不赔。以统计学的术语来讲,两个游戏的期望值都是正100元,即接受游戏,无论是A或B,对你都显然有利。游戏A和游戏B的差别似乎

只在两者的参照点不同:A的参照点是亏损区,即-300元;而B的参照点在0元,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但是为什么游戏的参加者没能把游戏的参照点,无论是A还是B,设定在中立的100元呢?

实验二

你花100元买了一张你非常想观看的足球赛门票,但挤到球场门口时,你突然发觉门票给弄丢了。门口有退票,价格仍旧是100元。你是否会再花 100元补一张来进场观看呢?丢了100元钱,你是否会继续看球,而不是把门票退了100元,来弥补所遗失的钱。绝大多数的人,很可能包括你和我,都会选择不再补票进场;但会继续入场看球,即选择B 。

A和B的情况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损失已是既成事实,如果要按计划看球的话,总支出都得200元。但鲜有例外地,人们在A的情形之下,会丧气地回家而不再看球赛;而在B的情况,却会继续看球。似乎在前者,球赛的效用变得不足100元,而在后者时,球赛的效用则要超过100 元,虽然球赛本身的精彩程度和阁下从看球得到的满足与所发生的问题并无关联。

这两个实验虽然浅显,所反映的内涵却是相当深刻的。每个实验中的 A和B两种选择提供的信息并非不对称,然而心理对它们的诠释却大不对称。这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中,可以导致大相径庭的后果。股市上扬时,在人们盈利前景可观而亏损前景遥远的感受之下,人 们会倾向于更大胆地追逐利润;而在股市下滑出现亏损时,股民的行为则趋于畏葸,不只保守而已,会表现得彷徨而失态。这种偏向在股市节节下挫时尤其突出:每当试图趁低吸纳、股值却再跌至新低后,人们会加倍地悼惜追加的亏损 ,变得更难于割舍,非常不愿清仓止损,就像实验二所揭示的那种不对称行为一样。

因此,随着股指每况愈下,原本计划要见好就收的人士会变得一再迟疑,坐视年初的斩获烟消云散后,接着一轮又一轮地深陷于亏损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少心理上的陷阱也加剧了衰市投资的难度,我们再试举其一二。: 心理惯性人们在接纳某种假说之后,就容易有意识地追寻"根据" 来强化这个假说,尽管当初对假说的接纳乃基于有限的观察和体验,假说的逻辑并未受到过验证。过去两年里"新经济"的假说就是这样被"证实" 了的。

当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股的本益比平均超过500时,其中的几朵奇葩就驱使人们望梅止渴般地期待同样的回报。殊不知以这样的盈利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投放的一元钱,要到今年方能够回本呢。

心理惰性

通常人们在习惯于某种状态后就倾向于维持,不再根据变动的条件作新的改变,因为重新选择需要注入新的能量。心理惰性在股票投资上的表现也很明显著:一组股票选定并持有一段时间后,人们就倾向于粘滞于既成的组合,增删股种哪怕改变其比例都变得很费劲,就像人们不肯轻易变换工作或生活环境那  般。

先入之见

如果不经历反复比较的过程,人们常会不成比例地被第一印象所影响,不论它是来自亲朋、道听途说、股市的瞬息波动,或是股评分析,第一印象会像船锚一样把我们锁定。股民们会惯于将买入价或者一年内的最高股价视为参考的基准,之后的决策会严重地受其干扰。记得邹韬奋的旅欧游记中记有一段趣

事。当船行至红海在开罗稍作停留,韬奋登陆闲逛街市时,对当地的一个小金字塔模型颇感兴趣,于是向小贩询价,一个男孩告之200元。因为不能确知这个价格是否合理,他继续再走了几个街口,终于在第二个男孩手中买到了同样的小金字塔,花了130元。由于"便宜"了70元,韬奋感到很兴奋,200元理所当然地成了韬奋的心理价位。可在归程的小胡同里,韬奋不意中发觉两个男孩在分钱,他们在分享合作促销的成果呢。

在股市分析中,人们也会犯同类的错误,我们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三支中国科技股为例加以说明。搜狐2000年七月十二日以13元上市,年尾为2 3/8元,2001年第一天以1 3/4元收市,据报告是跌了82%,每股年亏

损为0.34元。中华网去年每股得净亏损是0.23元,1999年尾的价位是78 5/8元,2000年则为4 1/2元,据报告是跌了97%!显然,这是按照它曾达到过的最高价位146 7/8元来计算的。亚讯2000年每股亏损了

0.36元,2000 年3月6日以38元上市,三天后上冲为92 3/8元,到了年底跌至9 3/8元,2001年首日以9 1/4元收市,据报告也跌了88%。这样深巨的跌幅当然骇人听闻,过但是人们为什么不想想当一个企业从来未曾盈利过,而且亏损显著,却照样可以上市,而且股价能够成倍地翻升呢?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  ,在人们心里,搜狐、中华网和亚讯的价位似乎就该值13、146、和92元的。基于此,把它们的跌幅认定为82%、97%、或88%确实是过分悲观的一个极端。但反过来说,若是固执于原来谬误的心理价位,根据心理回归的法则,认为厚实的"风险缓冲带"已经建立,则恐怕又会犯另一种偏失。

所有这些心理的陷阱又因为不愿认错的心理而加剧。不愿认错的心理在顺境时表现为过分自信,执着地追求虚拟的目标,对于其他负面的可能性却很少顾及。不知打什么时候起,全国都追随广东人的习惯,以为"发", "8"都象征着"发财",以至于"发菜"也大行其道,竟造成生态破坏,引发沙尘暴的祸害。

仙灵剑单机版

鏖战三国变态版

百人牛牛官网下载